摘要: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逐渐的融入到数学课堂上,不仅仅是教学中,在课下的时候也要展开德育的教育。课堂上要展开情景教学等模式,最大化实现德育的渗透,在课下的时候,,老师要以自身为榜样,开展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真正意义。下文中,主要对数学课堂上德育教育的意义,以及相关策略展开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中阶段;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课堂上融入德育教育,可以最大化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有更好的体验。下文中主要从开展活动、文化素养、爱国精神等方面开展对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希望可以为专业人士带来一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高中阶段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1.凸显出数学课堂上的育人知识
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每个学科的首要目的。在新课给中也提出了把德育教育放在教育的第一位上,这也可以看出,高中数学课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必然性。有一些高中生已经具备对事件的分析能力,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从多个渠道出发,最大化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数学是一门比较基础的课程,同时也要凸显自己的教学特点,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价值,提升学生的道德思维,在数学课堂上展开德育教育,可以使用实际活动来融入这一内容,把数学知识和德育思想进行结合,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德育模式和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相比较,会更具有优势,同时也会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逐步的转化成道德行为[1]。
2.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开展
和理论知识比较起来,素质教育更加看重学生在道德方面的提升,道德思想包括学生的三观以及品质,这些都是理论知识中无法获得的。所以,高中老师要把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立足于素质教育,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展开深入的思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这也可以说明,理论知识不是学习的全部,老师不仅仅要讲解书本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纠正学生的观念,这也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思想方面的提升。
二、高中阶段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数学课堂上融入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数学课堂上融入德育教育的关键点是提升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论,数学的逻辑性非常的强,在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思维,所以,老师可以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相应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有正确的三观。比如说在学习“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函数可以直接反映出变量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与边也可以凸显出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这一论点,此外,在数学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事物不断发展的例子,比如说从指数到对数,从实数到复数,这些都可以表明事物是在发展中的。在数学中,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最佳方式,在数学课堂上,可以使用公式以及相关定理来进行实践,这样也会让学生对之一规律有更好的把握,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的三角形,包括三轮车、三角架的原理等,让学生们明白了不在同一条线上的三个点才可以构成一个平面。在大量的实践中可以得知,书本知识和实践进行融入,可以最大化提升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关联性。
2.数学课堂上融入探究式教学模式
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堂上,是会多次用到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会使用抛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索中,然后在探索完毕之后,进行归纳与总结,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降低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在探究时,老师可以融入德育知识,拓展学生的认知,比如说在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内容时,老师设置了几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比如取出一条细绳,把细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图板上,然后把一支笔套上去,把绳子拽紧,在图纸上移动笔尖,这样的情况下,会画出怎样的轨迹呢?学生们开始了讨论,并且展开实际操作,老师给学生们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使用一体机来展开动态的操作过程,这样的设置,会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对椭圆理解的更加透彻。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融入使用信息技术的德育知识,让学生清楚信息技术不是休闲娱乐的目的,是可以带领学生不断进步,扭转学生的思维的一门技术,让学生更加正确的运用信息技术[2]。
3.传播数学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我国的历史悠久,在发展中对数学学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数学学科中的伟大人物,这些数学家的思维,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社会的进步。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渗透一些和数学相关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清楚明白数学学科的历史背景,体会到数学家在对学科的研究中所展现出来的品质与精神,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在促进数学的进步中所做出的贡献,这也相应的提升了学生的自信。目前阶段,西方国家的数学成果有很大的提升,这就让学生更加热爱西方的产品,同时了缺乏了对我国的科技了解,但是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就可以提升学生对我国数学的深入了解,提升学生的爱国之情。比如说在我国古代晋朝时,有一名数学家赵爽,他发明了赵爽弦图,刘徽使用割圆术最终求得了圆周率的估值,然后祖冲之在刘徽发现的基础上,又求得了π的大约值在3.1415926與3.415927之间,这一研究成果比西方国家要早了很多年,再比如在张丘建算经中,有一道题是和织布有关系的:初日织五尺,末日织一尺,计织三十日,问共织几何?这一问题最大化反映出了等差数列的前几项之和的关系,此外,我国关于数学学科的经典书籍也是不少的,其中有“孙子算经”“九章算术”等,老师要合理利用这些知识,并渗透到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学习到古人的聪敏才智,感受在中国在数学学科中的贡献,这样可以最大化激发学生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总结语:
以上就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融入德育教育的相关策略,可以在课堂上融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抛出相关问题人,让学生进入到探究式的学习中,此外,老师可以讲述相关的数学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景淑红.让德育教育渗透高中数学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5):111-112.
[2]陈周.小课堂 大舞台——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