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直以来是教育关注的重中之重,而农村留守高中的学生因情感缺失,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其身心健康更值得关注,本篇文章即从农村留守高中学生现状,文化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缺失等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探究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冷漠心理”现象的成因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心理冷漠;情感缺陷;社会实践;体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农村高中留守学生普遍存在一些情感缺陷,地处乡镇管辖范围的普通高中,因为长时间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学生逐渐开始出现“冷漠”现象,具体表现为对父母和其他亲人漠不关心,或对老师和同学给予的关心毫无反应,或对学习和身边发生的事情毫无兴趣,很难自然融入社会生活,甚至对自己的前途也毫无打算等等。对自身成长不利的同时,也极大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笔者经过分析和调查研究,认为社会实践----体验教育策略能极大改善这一现象。
一、农村留守高中学生现状
高中阶段是青春期特征最明显的阶段,对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认知,但思想还不成熟。与此同时,高中生的情感也慢慢丰富和复杂起来,大人的模样和幼稚的内心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身心发展并不平衡,处于“心理断奶期”的高中生们,对人对事冷漠,缺乏同情心等并不奇怪。而农村留守的高中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缺失和与同龄人的对比产生的落差,让这种冷漠有增无减。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顾影自怜,整日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对自己的前途毫无信心,不积极不努力,情感淡漠。不仅给学校管理和自身健康带来不好的影响,更有极端者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令人痛心。
二、引起农村高中学生情感冷漠的原因
1.文化教育环境
与大城市的教育资源相比,农村高中无论是师资还是教学设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短板,课程设置上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也相对低一些。而且这些学生普遍都是在学校寄宿,由学校统一管理。但是青春期的叛逆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愿意被管束,急于摆脱,因此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反抗,有的打架,有的则报以沉默、冷漠。同时,部分学校并不重视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有一些班主任也缺乏情感教育的意识,没有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情绪和想法,也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师长的关怀和温暖。就算有真心想做好这部分工作的学校,又因为人员配置的问题搁置。又由于该阶段的学生自尊心较强的缘故,就算心理开始出现问题也不愿意承认,更不要说主动求助,因此问题愈演愈烈。
2.家庭教育环境
事实上,农村高中学生的“冷漠现象”最大的成因便是由于情感缺失,而情感缺失的最主要原因则是家庭中的亲情缺失。可以这么说,在人类所有人与人的感情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就是亲情了。
但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人口的进一步流动,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早早去外面的城市闯荡,将孩子留下在老家乡镇,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但事实上,隔代的照护除了能保证吃饱穿暖之外,情感和家庭教育上很难再给予孩子更多。
长此以往,,学生则开始渐渐孤僻、自卑、内向、自我,不愿意和别人沟通交流。极大影响了学生正常情感的发展。除此之外,也有家庭关系破碎,突逢变故的家庭等情况的出现,无论是哪种情况,对学上的成长都有极大的不良影响,缺乏正常亲子交流的孩子性格也更容易极端易怒,喜怒无常,冷漠自私。因此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改善农村高中学生“冷漠现象”的策略之——社会实践:体验教育策略
笔者认为,要改善农村高中学生对事物漠不关心,兴致缺缺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做法来进行改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和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一起相处,体会生活的A面和B面,感受生活中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感受自己创造的社会价值,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加他们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可以通过月假和寒暑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譬如去敬老院献爱心,在十字路口维持交通秩序,或者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对学生起到教育转化作用。
以去敬老院献爱心为例,教师先通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定好实践目的地,跟敬老院的负责人取得联系,征得同意。再将学生分为若干实践小组,每组3到5人,提前选定好小组责任人,有“冷漠现象”表征的学生也可以个人分散活动形成单人组,对于实践活动不是很有把握的小组,可以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指导老师,一起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实践活动,各实践小组由小组责任人带队,分别负责对几位老人们进行爱心服务。可以帮老人打扫住所卫生,修剪指甲,陪着老人聊天,解解闷,准备餐食与老人共享等。在与老人们相处的过程中,学生会收到老人的微笑和感谢的话语,可以感受到老人们尽管有工作人员的细心照顾,但内心难免会有孤单、寂寞。通过这次活动更能深刻体会“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今天你敬老,明天敬你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这句话的深意。
实践结束后召集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参与座谈,谈谈自己在敬老活动实践中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情感,沟通问题。并请学生认真填写《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以书面形式做好实践活动总结并附带证明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活动的,由组长牵头负责认真撰写一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此举旨在鼓励学生学会总结和相互交流经验,并邀请学生自己指定下一次社会实践的计划方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第四阶段研究者可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就前3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总结归纳,继续开展应用研究,最终形成有效的“冷漠现象”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策略。
通过以上一系列流程的实施,以期加强农村高中生的自我认同感,在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体验教育。这对于难于找到情感的寄托和心灵上的依靠,情感上难于融入周遭,机器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农村高中生来讲至关重要。不难看出,有着情感缺失的农村高中学生和其他高中生比起来,更加脆弱,更加需要关怀。与其一板一眼地说教,还不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从做中学,从做中体会社会阳光美好的一面,使得他们的情感更充沛,心理更健康。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J]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杨喜强. 农村高中德育教育模式探究[J]. 学周刊,2020(3)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县域高中学生”冷“现象成因危害及教育策略研究》(课题批准號:XJK20AJC0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