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它是为适应人类延续美术文化、传达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的。而写生教学作为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上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根据学生学情,就小学美术写生校本化进行实践研究,以此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高。
关键字: 核心素养;写生教学;校本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北京师范大学在2016年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会议期间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这意味着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尹少淳在《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養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核心素养的最有效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中选择和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把美术的“双基”向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变。[1]而美术写生教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的衍生性艺术教学,写生既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验自然界的宏伟与美丽,又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生技巧、整体性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与综合素养。那么,写生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到底有何意义?写生校本化在教学中如何实践呢?
一、追问,写生在“核心素养”中的意义追寻
写生是不是就是对着物体进行绘画?在写生过程中可以用哪些绘画方式?写生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到底有何帮助?我认为写生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实物转换为一些简单的符号、线段、几何图形,而这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生活、细心观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基础,有了创造性的想象,才会有创造性的实践。
1.积累图像素材。学生通过写生的学习,将对自己见到的事物作出独特的解释,他们会将见到的事物转换成心中所想的图形,通过观看、识别和解读,从而获得知识、精神和情感上的收获。写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图像识读,学生从小通过这方面的积累,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2.解放绘画天性。感知是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和体验获得一个独有的审美感受,以此激发学生某种情感的表达。比如:学生在写生时看到自然界中不同季节的颜色,他们会被不同的色彩所刺激:绿色会让他们感到生机勃勃,红色又会让他们觉得热烈如火;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标准和美感就被建立和形成。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就像康德把美看作是道德的象征,而黑格尔则认为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都能说明他们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3.唤醒创作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既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儿童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美术课堂中、社团活动中进行写生,这有利于他们的绘画水平的提升。
二、建构,写生校本化在教学中的探究
1、结合国定教材探究美术写生内容。
(1)梳理美术国定教材内容进行写生教学。
[苏少版美术教材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征,一二年级的教材中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花草等,以写生外形为主,结合点线面的线描装饰方法,完成作品,像《花儿朵朵》、《这是我呀》、《叶子片片》等这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三、四年级的教材则是启发和培养儿童运用绘画语言的能力,以写生较为复杂的花鸟、动物为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像《形形色色的人》、《动物明星》、《飞机》、《厨房》等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五、六年级的教材,则是以人物和建筑、风景为观察对象,整体观察,细节描绘大胆展现孩子笔下稚趣天然的魅力,像《老师和同学》、《美丽的园林》、《运动的动物》都可以进行表现。]
我校现用的美术教材是小学美术苏少版教材,而教材本身就有一些是直接可以进行写生教学的课程。小学低年段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写实能力,他们面对实物受到感应所表现的画面已经有了实物的特点。经过不断训练,小学生早期具备的空间知觉能力会得到发展,就能根据物象特征画速写,写实能力随年龄迅速提高,顺利进入高年级写生画阶段。所以,写生画的创作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因此,从低年级到中年级再到高年级,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们根据国定教材安排了相关的写生内容,从低到高,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2)开发国定教材内容进行写生拓展教学。
[三年级的《远古的动物》一课,可以用绘画形式表现远古的动物,也可以用手工的形式表现远古的动物,但如果在做手工之前先对远古动物进行写生,孩子们在后期手工作品的制作上会更加出彩。六年级《头饰与帽子》手工制作前,可以增加一课《头饰和帽子的写生》教学,让学生在制作前对帽子的结构有更多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制作打下了基础等;在教《中国民间玩具》一课,教师可以提前提醒学生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模型时进行写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保证学生个性化作品的体现。教师在课堂上除了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中国民间玩具的图片,还可以将一些典型的民间玩具模型呈现在学生面前,更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带来的民间玩具进行创造性写生。]
国定美术课程大多是组织优秀教师进行的教材编撰,在考虑到学生学情和本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我认为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自主研发,增设相关的写生内容。
2.根据学情组织多元写生方式
(1)课内自带实物写生。
学生对于这类实物写生的兴趣往往是非常浓厚的,他们可以通过带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近距离的观察、描绘物体,从而激发对写生课的兴趣。
(2)课外校园写生。
遇到好天气,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指导学生画校园的风光,课间活动场景,花园里的小草、小花、小昆虫等,引导学生体验万物的生命气息,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各异的植物,可爱的动物,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等,当然学生身边的同学、老师也是写生素材之一。
3.写生课堂评价方式探索
(1)重视美术作品的写生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视学生作品的互评环节在目前的美术写生评价中,往往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忽略了写生教学的时代发展的需求。学生在互联网信息共享的时代下,无论是审美能力或是表达方式都具有了较大的突破。具备一定能力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
(2)弱化固有评价,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激励具有个性的美术作品,同时要注意美术作品中基本的操作流程与价值取向,肯定学生关于写生作品的创作态度,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横向发展。对于有主题、有个性的学生作品可以进行展示,促进学生在写生教学过程中能够多角度的思考、理性判断[2]。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师生共长。
根据学生对于写生的学习态度、思考方式等,,点拨学生主动学习美术写生技巧。举办各类美术写生活动,营造良好的活动范围,促进教师对小学美术写生教学综合性评价,鼓励学生对教师的写生教学提出质疑,帮助学生在疑问中,主动吸取知识,帮助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馈总结,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2]。
综上所述,我们在设置小学美术课程时大可不必谈“技”色变,不论学生以后会不会成为美术家,都不需要弱化美术技能知识,导致学科本体性不强。通过写生教学实践,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了对美术的热爱和自信,从而肯定了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教育导报,2015(9)
[2]李雅煊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