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部分能够决定课的基调,唤醒学生大脑中相关的已有知识,使学生做好热身准备,,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期待,为引出新知识做好铺垫。读前活动的设计要击中学生的兴趣,读前活动的设计要有实际意义上的互动,读前活动的设计要有针对性。阅读课更是如此,如何把图式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读前活动的教学中,本人也是希望通过研究,能为提升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图式理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读前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什么是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ta)本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最早于1781年由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1724-1804)提出。100多年后,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1980)接受了这种图式理论,他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他进一步阐明了图式的发生过程,丰富了图式的内涵,拓宽了其应用范围,建立了系统的理论框架。“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代表安德森(Anderson)、鲁姆哈特(Rumelhart)和加内尔(Careel)等人更加完善了现代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
二、图式理论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读前活动的启示
近几年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已广泛地运用图式理论,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方面,涉及的较少。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于近年来倍受重视。其实,阅读活动非常强调以原有知识为线索对篇章进行积极的预测。
(一)整体把握文本,确立教学目标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能认识到传授语言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字母、单词、短语、句和语法的教学。但是根据图式理论,学生对篇章的内容及修辞结构具有的相关知识就越来越多,理解的程度就越来越深,因此教学时应把以“字、词、句”转移到 “篇章”上来,以养成从把握全局,整体到个别的阅读习惯。
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树立整体意识,把理解整篇文本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而不是学会几个单词,学会几句话,学会几种语法。在读前活动设计时,也要为读中活动和读后活动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从理解整篇阅读文本为基点,设计整体、一贯的活动,而不是单独、孤立地设计读前活动,导致本末倒置、头重脚轻的现象,也防止把阅读课变成纯粹的词汇课或其他课。
(二)扫清语言障碍,积累语言图式
语言往往又是英语学习者最薄弱的环节,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首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图式。
PEP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story time”中,出现了“barn, corn, koala bear”等生词,出现在第4幅图片中,呈现的是Zoom趴在一个谷仓的窗口向里看,而谷仓中有一些玉米,而Zip呢?正在指着一只在爬树的考拉。而图片下面的对话内容为:“Zoom: Oh, it’s a barn. There is so much corn! I like corn. Zip: Look! There’s a koala bear over there.”如果学生不知道“barn, corn, koala bear”这几个词的话,很难把整篇故事理解正确。那么,这三个单词影响了我们的阅读理解,构成了语言障碍。这时,我们就需要事先处理好这三个单词。当然,“koala bear”可以放在阅读中教学的,因为比较简单,看插图马上就能明白。但其它兩个单词在图片上显示不是很清晰,因此在阅读之前,也就是读前活动设计时,就有必要先教授这两个单词,扫除语言障碍。
(三)唤醒学生的背景知识,丰富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包括语篇信息、语境氛围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在读前活动设计中, 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教学需要,在考虑到学生可能缺乏阅读所需要的有关图式时,要帮助学生建构图式,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要帮助学生激活图式。在学生阅读时,积累的图式和激活的图式越多,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更容易将所接受的信息与自己学到过的知识相联系,加以理解。以下将激活背景知识、对文本的预测和提供背景图式三方面来加以阐述图式理论。
1.激活背景知识
根据图式理论,图式的储存和激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的知识,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并融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只有这样,才能养成从把握全局、整体到个别的阅读习惯。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一般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猜谜游戏、设置相关情境、以旧引新、利用歌谣或自由谈话等活动。
2.对文本的预测
阅读是一个有选择的过程,根据自己的预设,有选择地接收信息输入中的语言信号。在不断地假设与验证中,读者完成了阅读理解。因此,对文本进行预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对标题进行预测、可以拿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预测、可以通过看图片进行预测,还可以预测情节,展开合理想象。如:
3.提供背景图式
对比较西化的故事,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学生没有已有图式,这时,可以适当地介绍文章的背景,让学生对要阅读的内容有所了解,建立相应的图式,并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能否理解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能否及时激活这些知识。相应的图式一旦被激活,就能加速其理解过程,并产生通过阅读文本来了解其中所包含信息的愿望。因此,要成功开展小学英语阅读课,读前活动的设计不可忽视。在读前活动设计时,也要为读中活动和读后活动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从理解整篇阅读文本为基点,设计整体、一贯的活动,最终通过读前活动的有效设计把课堂变得有趣、生动、有收获。同样地,那学生整个阅读过程就会显得更加高有效。
参考文献
[1] 钱希洁.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关注什么?[J]. 中小学外语教学(篇),2006
[2]Thomas S.C. Farrell.阅读课的设计.[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Mary Lee Field .文本特征与阅读理解.[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尹刚,陈静波 .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