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网在线投稿网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幼儿园种植课程建设策略的分析与研究

知网论文查重系统

  摘要:国家提出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强调要构建绿色、开放、创新、共享、协调的发展理念,在这种形势下,生态教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话题,需要教师将生态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学前教育也应注重借助生态文明教育拉近幼儿与自然的距离,使他们在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一系列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幼儿园开展种植课程便是依托于生态学视角的,教师引领幼儿种植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的外形特征、生产周期、环境需求等生态要素,有利于催生幼儿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感,并具有启蒙他们责任意识的作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生态教育;种植课程;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开展绿色种植课程旨在于通过让幼儿参加实践活动,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与生命的循环,通过加深对生命现象的感知,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幼儿园的种植课程并不是一种形式化行为,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幼儿经历探索自然的全过程,一方面可以在种植植物时增强观察力与行动力,另一方面则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站在科学探索的起跑线中,逐渐提升科学探索能力、形成生态文明认知。幼儿园种植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基于目标、基于环境、基于幼儿兴趣,以“激发兴趣”和“提高行动力”为出发点,选择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具备多样性、探索性特点的活动内容,充分体现种植课程对幼儿心智发展的价值。
  一、构建全面适宜的生态种植课程目标,培养幼儿生态意识
  课程目标的设定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师要依照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为达成目标而推动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在确立幼儿园种植课程目标时,首先要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战略目标,重视对幼儿生态意识的培养,使幼儿通过感知植物的生长变化与环境适应关系,初步了解如何尊重生命、保护自然。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种植课程不仅具有显性层面上对自然热爱之情的启蒙,更能从“照顾植物、持续观察”的行动中促进幼儿形成善于发现自然之美的洞察能力。
  幼儿园种植课程目标中应包括对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幼儿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教育活动应是落脚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师要关注幼儿在种植课程中的“经验活动”,顺应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幼儿在提水浇水、间苗移栽中锻炼行动能力,在观察植物、正确照顾植物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整个种植与收获的过程中可以使幼儿掌握关于种植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并在思想层面上形成不畏辛劳、敢于探究等优秀品质。
  二、有目的地选择适宜的种植内容,注意种类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特点使得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也应是多元多样的,基于此,在幼儿园种植课程中,教师要注意可选择植物的多样性,利用不同种类的植物进一步增进幼儿对生态复杂性的认识。如:小白菜、小油菜这类种植周期较短的植物便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大蒜、小麦这类种植周期较长的植物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耐心与毅力。同时,还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在不同容器中进行种植与观察,或是以小组的形式让他们同时种植水培植物与沙培植物,分别照顾观察、交流经验。
  幼儿园种植课程中课程内容与种植类别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年龄阶段,根据他们在不同年龄段的行动能力、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去选择。如:小班可以选择生活常见蔬菜,中班可以选择较为常见的农作物,大班可以选择较高的花卉。秉承“一种为主,多种为辅”的原则持续开展种植课程,使得幼儿对种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逐步上升的。
  三、关注种植课程中幼儿主体性发展,幼儿经验的完整获得
  幼儿园种植课程作为一种同时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应在整个过程中凸显幼儿的主体价值,,使幼儿在实践体验中获得完成的经验,进而将其升华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品质、行为态度和良好习惯。在播种环节中,让幼儿参与整理沙土、撒种与浇水;在植物成长环节中,引领幼儿耐心照顾植物的生长,并细致观察植物生长不同阶段的外形特征,在观察中寻找关于植物生长最适宜环境的知识;在收获成果时,要让幼儿充分感受植物的颜色、重量与形状,学习挖、刨、剪、拧等的方式。
  为突出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主体参与价值,教师应构建平等合作的师幼互动关系。如:在开展种植活动前,组织幼儿共同参与植物种子的购置,在种植过程中,尊重幼儿的意愿,让他们自行选择记录方式。整体来说,种植活动既要注重幼儿对活动经验的完整获得,又要给予他们表现自己的平台。
  四、注重资源的整合及与各种活动的融合,实现家校社联合
  从上述可知,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幼儿园种植课程面向幼儿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便需要幼儿园建立长期稳定的种植课程计划。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好的种植课程学习环境,需注重资源的整合与各种活动的融合,是指不仅要充分运用幼儿园提供的课内资源,还要开发家庭与社区的课外资源,通过家校社的协同教育使幼儿在各种活动的融合中进一步提升生态意识。
  由此出发,幼儿园种植课程要延伸到家庭中,请家长配合园内活动,通过家园同步种植活动,实现幼儿观察记录的无间隔,并由家长协助孩子完成种植趣事的记录。另外还要注重社区资源的合理运用,一方面,教师可带领幼儿到社区中运用“活教材”使他们更近距离地感受大自然,另一方面可邀请社区人力资源到幼儿园中指导种植活动。同时,可在社区开展“綠色种植”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号召社区居民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意识。
  总而言之,在学前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趋势,旨在于从幼儿启蒙阶段逐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态度。幼儿园绿色种植课程具有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价值,一方面面向幼儿的行动能力,使他们在种植植物时感受劳作的乐趣,在选种、育苗、播种、观察、收获的完整过程中增强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围绕幼儿对生命循环的认知展开教学,启发他们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环境、承担责任的生态意识。据此,在幼儿园种植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构建适宜的课程目标、选择多样性的种植内容,同时要发挥幼儿主体价值,通过家校社协同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旭.幼儿园种植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好家长,2020(84):17-18.
  [2]姚娟娟.关于开展幼儿园种植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下),2020(08):190.

gzslib202204172059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论文查重 检测系统 官方入口

万方查重职称版 万方查重大学生版 万方查重通用版 万方查重硕博版 万方网论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