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有很多的数学课堂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没有深度思维,深度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课程改革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的课堂。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数学的本质”、“精中求简”、“返璞归真”,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 使得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才能让课堂达到应有深度。一节有深度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一节有深度的数学课,就是要拓展数学学科丰富的教育价值。有深度的数学课堂是——真正充盈数学味的魅力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的效率课堂;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生命课堂。才能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发展思维,提升智慧的大舞台。
关键词:数学味 高效 深度 魅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数学新课程深入推进的今天,许多老师都在尝试着对整个课堂教学展开彻底的反思与重构,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所需要的课堂呢?我想,目前,具有数学味的“深度课堂”将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代表形式。不妨看看数学课程实施的这几年里,首先追求的是一种“热闹课堂”(主要展示各种学习方式),再次是“生活课堂”(主要展示生活中的数学和数学中的生活),这样的数学课虽好,但往往偏离了数学课的本质。于是老师们开始尝试“训练课堂”(主要展示以练促收效),后来,老师们逐渐认识到数学课还是应该回归本质――上出数学味与思考味,着力于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的培养,构建一种“深度课堂”。
什么是“深度课堂”? 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是有深度的?我想,深度的课堂需要教师的理性思考,创新预设;深度的课堂是经过不断改进和反思而形成师生对话的课堂,具有活力的课堂。有深度的课堂一定充满思维的流光异彩;有深度的课堂是有内涵、有数学魅力的,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的课堂;有深度的课堂是师生双方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激发、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的弘扬,体现在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让学生在有深度的数学课堂中得到“思维风暴”的洗礼,这应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本真追求,当然这与呈现的方式、情境的创设、探究实践……并不矛盾。那么如何追求有深度的课堂呢?
我想它有“五重”的特性,即重学情、重思考、重体验、重交流、重生成。《小学数学创新性备课》中指出:“深度课堂首先不是难度课堂,任何超越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度拓展和挖掘都是没有价值的;它也不是精英教师课堂,一种没有普遍意义的精英秀只不过是供欣赏的展品;深度课堂来自于我们日常的课堂,它并不对多媒体、复杂教具有什么特别的青睐;它不对课时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它符合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又是对日常课堂的一种超越。”
下面的“四个不能”将是我在教学中悟出的对“深度课堂”的理解。
1 不能以多练代替体验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多练”并不是否定“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而是指多余地练,机械重复地训练,重训练轻学习过程,为了训练而训练的做法。不少老师,为了训练学生的应试技能,,整个课堂中竟让练习环节喧兵夺了主,企图用后续性练习来弥补知识生成过程上的不足或偏差。因为此时的弥补并没有让学生产生什么体验,只能是知识的一种赘加,使学生感觉到真的是学习过程中一种过失的弥补,没什么意义,也没什么值得注意的。可想而知,学习效果是什么样的。
2 不能以“是什么”代替“为什么”。
“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往往是在这样的两个环节中出现,一是学生在研究体验的交流过程中发生,二是在练习解决问题的交流过程中发展。恰好这两个环节就是课之精华,如果老师处理得当,自然就彰显了课之深度,反之,则失去数学课的思考味,失去了展示学生思维之精彩的时机。因此,老师在这一点上要认真把握,才能上出数学课的高潮。
我听过这样一节课,学生在认识了1000这个数后,老师设计了一个非常具有新意练习题,仿照“幸运52”的做法,让学生猜出一件商品的价格,这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多么起作用啊!但不好的是当学生猜出了这件商品的价格之后(是参考价的10倍),老师未作任何评价和追问,而又喊了另几名学生去猜(老师仍无异样的反应),刚好有一名学生猜到了老师的心坎左右,老师就揭示了这件商品的价格。听过之后,总觉得像缺少点什么似的。为什么老师不追问一下:“你为什么要猜这个价格?”或者是“这件商品真的有这么贵吗?”等等。是不是对学生思考具有更高的促进价值?我想是一定的。
3、不能以教师的结论代替学生的交流。
目前,有不少的老师有唯教材是从的思想,教材上怎么写我就怎么教,教材上没有的素材我就不用,真的是不愿越雷池半步,甚至将教材上的结论以小黑板或课件的形式到了关键时刻呈现出来,以表示对教材的尊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是减少思考和整合学习素材的难度,再者就是当学生对某个结论通过交流无果时,老师可以用自我解嘲的办法来作以解决。既节约了时間,又能化险为夷,岂不是两全齐美?其实这样的课堂并没有深度,对学生的思维并没有什么触动。
4 不能以讨论代替思考上的尴尬。
很多时候,在一节课中,难免会遇到尴尬之处,怎么办呢?不少老师采用的做法就是,让学生讨论讨论来缓解当时的气氛。这样做有效吗?本人认为是至少效果不佳,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学生讨论了,起来发言的时候也只是三两个字表示而已,根本说不到要害上去,甚至有更不理想的是通过讨论过后仍无人举手发言,教师只得强行命令行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应?本人认为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学生无思考的基础,一下子蹦到一个较高的思维层次,学生肯定是说不好的。二是学生没有过程的经历与体验,凭空想象是想不出来的。此时,老师就要认真当好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了,不要急于让学生围在一起讨论,而是老师要给学生打破思维的突破口,指导学生从某一处开始思考,如果这样那是什么结果,如果不这样又是什么结果。
总之,有深度的课堂,不应该只是数学知识的授受之所,也不仅仅是数学方法与经验的交流之地。它更应该是一扇启智的窗户,打开这扇窗,孩子们可以洞察数学的更多奥秘,获得对这门学科更多的憧憬与向往。有深度的数学课堂拥有——内容的广度、思维的深度和学习的温度。
gzslib2022041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