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文学教育已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中学是文学教育的黄金阶段,但中学文学教育却面临诸多问题,如中学语文教育在文学教学方面出现知识化教育对文学主体感受力的消解,文学教材方面由训练模式对文学教学特质的消解,在文学阐释中工具性对文本人文性的消解,文学教师出现语文教师的文学缺失等问题,文学教育并没有很好地进行情感教育。因此,本文通过对确立文学审美的核心理念,开展经典文学教育,凸显文学语言的本位地位,发挥教师的文学鉴赏力等方面的论述,探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升文学教育。
关键词:文学教育;文学缺失;中学语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中学阶段是人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便要求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智育, 还要密切关注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促使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文学教育中对学生语言能力的锻炼、情感的熏陶、性情的陶冶, 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1中学语文文学教育缺失现状
中学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亲近文学、欣赏文学便是中学文学教育的首要使命。然而当今的中学生对唐诗宋词、与古典文学名著的触及已是甚少,网络游戏、娱乐韩剧等成为了影响他们思想、观念的主要部分,引导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思想意义在相当程度上形同虚设,只是寻词摘句、用解剖刀直接、作为训练语言的例子,学生在知、情、意方面有多少收获要打个问号,与《大纲》要求相距甚远”。文学教育并没有发挥好其情感教学的作用,文学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文学教学:知识化教育对文学主体感受力的消解
鲁迅说过,“在小说里可以发现社会,也可以发现我们自己。”在文学教学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设疑、答问大都逃不出由背景、情节、人物、主题、结构、写作特色等知性模式。在这种模式关照下,将血肉丰满的文学作品解剖成一大堆关于表达内容与表达形式的知性结论,如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等等。
1.2文学教材:训练模式对文学教学特质的消解
重视语言训练、文章训练,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语文教材中表现得极其突出,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出现了严重的训练模式。
1.3文学阐释:工具性对文本人文性的消解
正如薛毅所说:“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学,在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更为匮乏的作用。”[7]作家韩少功说:“文学最核心的灵魂还是一种精神价值观,而当今文学所提供的这些精神价值观,与目前的实利主义倾向是格格不入的。”
2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升文学教育的策略
2.1确立文学审美的核心理念
教育家张志公说过:“我很重视文学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们人人成为文学家,但是人人要接受文学教育。”正如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从审美教育的角度说,中学文学教育的中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联想力与审美想象力,在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加深学生的审美理解。
2.2开展经典文学教育
在沒有开设《文学课》的情况下,学生课内外读文学名著,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必需,更是我们普及文学教育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一翼,所以大力抓好全国中小学生读名著,是又一个长远的也是切近的当务之急。当前,语文教育仍然问题丛集,开展经典文学教育应该如何进行?
首先,要选择适合中学生文学经典。其次是要做好经典导读的工作。然后就是要诵读经典文学诗文。只有当我们背下了经典,经典才可能成为“我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从经典中不断获得新的理解和新的感悟。
2.3凸显文学语言的本位地位
对于中学生来说,文学教育在根本就是“文学语言”的教育,而“文学语言”不只是形式,不只是工具,它就是文学内容,就是文学思想,就是文学情感。例如在鲁迅的《社戏》里有这么一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句子里有什么?有“连山”。“连山”怎么样呢?它的颜色是“淡黑的”,它的形状是“起伏的”,作者对连山的感觉怎么样呢?“仿佛是铁的兽脊似的”,“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山本来是青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淡黑的”?因为这是夜里所见。为什么说像“踊跃的铁的兽脊”?因为孩子们站在航船上,连山确有踊跃之感。铁是黑的,兽脊是起伏的,以“铁的兽脊”写夜里的连山何其准确和生动!为什么用“跑去”而不用“退去”?这里写出了孩子们的船速之快,足见其心情的愉悦。
2.4发挥教师的文学鉴赏力
在文学教学中,教师能否真正营造课堂对话的场域,与自身有没有好的文学鉴赏力有着极重要的关系。
例如在小说《故乡》中,鲁迅这样写道:“瓦楞上有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看起来多么平实,多么明白的语句!如果不追问、不剖析,我们就感受不到文学语言丰富的意涵。你看,“瓦楞上”处所不一般;“许多”,数量不少;“枯草”,已无生机;“断茎”形体残缺;“当风”,遭遇不幸,“抖着”,动态无力;“老屋难免易主”,心境悲凉。可见,文学语言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凭足够的语言灵敏,及时地擦亮学生的眼睛,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言意识。
结语
文学教育首先要树立审美教育的核心理念,其次,要加强经典文学教育,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文学语言的本体地位,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赏析,获得文本情感,多元解读,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培养学生语言赏析能力,因而获得情感体验。加强教师的文学素养,提高其文学鉴赏力,在文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感悟,从而启发学生,提高其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毛萍钰.中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本原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9,(1):35-36.
[2]郭英德.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特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06):21-23.
gzslib2022041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