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改革将教学重心指向核心素养,而高中的教学应对高考又不可回避,这使一些教师感到纠结,慨叹“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实际上,高考目标与素养目标并不矛盾,二者在内容上有交集,在方法、路径上可同向——部分教师的纠结,其实是没有把握核心素养的实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改后,教学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养。这使一些教师感到纠结,因为高中教学要面对高考是不可回避的。素养教育的过程性、开放性、自主性与应对高考紧迫性、知识点的确定性形成矛盾。教师们慨叹“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其实,出现这种纠结,并不是素养教育与高考目标的矛盾,而是教师没有精准把握到核心素养的实质,没有找到应考与素养培养的共性及合理策略。
一、“应试”与素养并不矛盾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和知识、思想情感等十余项——其实很容易看出,核心素养并不排斥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感,其实就是课改前的教学重心。而思想情感、品德修养也不是新增,在传统课堂上带学生分析文章主题、内涵,其实就是同时在培养思想情感和品德修养。教师之所以认为核心素养与应试产生了矛盾,主要是将视线全放在了“审美、个性、思维”等“新增”項目上。而实际上,高考与课改是配套发展的,近年来的高考题已将核心素养融了进去。如大幅增加的阅读理解类试题,实质就是考核“审美、思维”素养,而近年高频出现的“材料驱动型写作”题,则是将“语言运用、审美、个性、思维、品德”等综合在了一起。所以,素养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矛盾,教师仍可将语文知识教育视为重心去抓,关键是怎样将其他素养的培养融入到知识教学中去。
二、指导与自主相得益彰
另一些教师的纠结是在教学路径、方法上。因素养培养需遵循建构主义理论,需要改变传统的讲授、灌输模式,采取开放的、个性的过程性教学形式,突出学为中心——这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学习力水平有限,自主探究会消耗大量时间,且其探究的结果也不能保证质量。其探究所得的知识、技能可能是不系统、不全面、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虽然素养得到了发展,但弱化了知识技能掌握质量和效率。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不难,关键是把握好教师指导点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对学生能独立正确掌握的知识、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去做;而对难度偏大,学生无法独立解决或特别消耗时间、精力的,或是没有素养培养意义的,教师则可采用直接介入指导的策略,不必强调“完全”自主。比如闻一多的《红烛》,理解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以训练其解读、欣赏、思维能力,但学生可能把握不住解读这首诗的着力点和重心,就可能浪费一些无谓的时间。所以,教师给其一点提示,“《红烛》这首诗显然是起意于李商隐的《无题》,而且,《红烛》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即‘蜡烛’的拟人化品质,也很相似。请大家对照两首诗分析,两位诗人赋予蜡烛的共性品质是什么?《红烛》相对《无题》,有没有思想内涵的拓展、创新或深化?”这样,既保证学生学习具有探究性、自主性,又保证其探究学习有清晰的方向和着力点。
三、阅读与实践紧密结合
阅读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学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感、思想品质等素养得到有效发展。当下,语文教师都很重视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活动,主题阅读、整本阅读、项目阅读、“1+X”阅读等阅读模式轮番运用。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其实存在着一个问题——“有头无尾”。教师在给学生拟定了阅读主题、方向及推荐了对象后,就认为完成了阅读教学组织任务,剩下的完全交由学生独立完成,认为这样,学生的素养就能够得到有效发展。其实不然,阅读是途径,素养是目标,阅读是否真正达到目标并不是有了读的行为即可。这还需要一个将阅读收益归纳、提炼、迁移的过程,才能真正使阅读发挥出培养素养的作用——达到这个目标,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将阅读与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比如读写结合、读说结合。如,让学生阅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如果仅要求学生阅读,大多学生的阅读收获其实仅有两点:第一,了解了张秉贵这个劳动模式的事迹;第二,被其敬业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所打动——这与一般阅读文章的读者收获没有区别。但,学生阅读和一般读者阅读在目的上是有区别的,不仅要了解信息,而且要达到“学”的目标。所以,对这个阅读活动,教师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阅读后仿写一篇人物通讯。这样,学生阅读时就不仅是关注文章的人物,而且会有意去分析“作者用什么方法、技巧来表现人物”,然后在写作时有意去模仿文章的写法。这样,阅读行为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面对核心素养培养和带领学生迎接高考双重任务,但这两个任务并不矛盾。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内容特质,找到素养与知识技能在方向、发展途径、培养策略上的共性和逻辑关系,合理掌握指导与自主,就可以保证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生学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常喜磊, 陈彩云. 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言文字教学研究[J]. 高考, 2021(7):2.
[2] 张旋. 解析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落实途径[J]. 课外语文, 2020(6):2.
gzslib20220504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