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承,更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所以,在小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各个地区都存在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因此对中华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展开研究,是发扬我国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进而推动各地区传统文化教育顺利的开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出发点开展地方课程建设,让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得到了更好的发扬。通过地方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对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起着推动的作用。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受到文化的滋养,树立良好的观念和形成优秀的品质,并能够成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伟大的传承,传统文化存在着丰富的精神财富,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化让我国在世界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在实施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对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重点。所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与教学,对于新时代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利的开展,并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
2.1确定课程目标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中,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其中,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地方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结合课程设计中的目标、实施、内容等进行研究,制定出教学方案,教师必须明确建设该课程的目的和目标,并掌握所需的内容[1]。课程建设中包括设计方案、活动案例、教学课件等等。以课程设计方案为核心,活动案例及教学课件等需要根据方案生成。关于地方课程建设,首先需要明确课程内容,并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的建设中,让教师的教学事业得到了发展,并帮助学生充分的了解了传统文化,进而推动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下去。
2.2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文化给予充分的认识,为让学生深刻的掌握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将文化分成精神、行为、制度以及物质等几个方面,并与地方文化和民俗充分的融合,因而学生不但掌握了地方文化,又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调动了起来。教师在设计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成长,并与学生认知能力和规律相契合,课程内容还需要富有生趣,体现小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地方课程建设内容需要包括地方的民俗、艺术、历史等等,在建设地方课程中融进传统文化,进而促进文化的发扬,推动优秀文化教育的开展。
2.3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課程建设中,需要先认识到传统文化课程的特点,传统文化并不属于某个学科,教师必须对此进行明确。在教学的实施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融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在开展实践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发挥出实践教学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核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4开展丰富的活动,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要求学生切身的体验,并深刻的感受其精髓,进而增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以及规范自身的行为。所以,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完善活动内容,让学生体验到我国文化无穷的魅力。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地方的民俗和文化,也可以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切身的去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针对地方民俗,老一辈了解的最多,因此教师可以请学生的爷爷奶奶来为大家讲述当地的民俗,比如山东地区民间的传统美食,以咸为主,辣次之,豆腐作为当地的四季小吃等等。从而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地方的民俗和文化,并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从而去感受传统文化,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自己的特色,比如戏曲、小调等等,并根据学生的喜好将学生进行分组,经过小组讨论后展开表演,在表演中融进地方特色。如此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培养,又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地方民俗和文化,树立了学生对传统文化无限的热爱。
2.5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树立传统文化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振兴的推动力,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以及崇高的爱国情怀[3]。为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传统故事,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具有纪念意义的革命博物馆,再让学生自由的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于学生的不足给予补充,从而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并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让情感更好的传递,让传统文化精神得到发扬,从而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2.6让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学生要具备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责任,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中,让大量的文化遗址和民间艺术受到破坏,所以,就需要学生建立起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教师让学生去讨论关于文化遗址挖掘的问题,比如帝陵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可是若将其挖掘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坏,学生们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踊跃的发言,并充分的认识到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对构建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地方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地方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让教学发挥出良好的作用,进而促进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中,并将我国的优秀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云霞.小学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记者观察,2018(6): 22-23.
[2]汤日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研究[J]. 现代农业研究,2019(6):67-68.
[3]李群,王荣珍.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8(3):101-105.
gzslib20220515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