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网在线投稿网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开放式教学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知网论文查重系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生具有通过从现实的生活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开展直接的生活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认为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的潜能和生活经验,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一、开放的课堂讨论,辨析中明白事理
  学生的世界不仅精彩,而且充满童真。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和书上、老师讲的相矛盾的现象,进而产生许多不解和困惑。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实现品德教育的真正价值。《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辨析在品德与生活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学生认识一些生活问题的过程时,教师应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评议,认清美丑可以自编一些讨论题,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听一听他们说的,看一看他们做的,想他们有什么困惑,真正让学生分清是非,辨明真伪,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直观等。如在教《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我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自编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如:有一个同学平时表现很好,从不迟到,遵守纪律助人。可是有一次,她为了帮一位盲人指引路而上课迟到了,不少同学指责她“你迟不守纪律”。这样指责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辨析,学生懂得了判断、评议一件事,要注意全面地分析,,然后得出结论。
  二、开放的教学形式,表演中养成良好习惯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和行为实践以及间接获得经验实现的。在这样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指导者。教师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生活的人。在课堂中,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一些需要,编一些有趣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进行扮演或模拟练习。如:在教学《我换牙了》这一主题活动时,让学生每人带上自己专用的牙膏、牙刷、装好水的杯子、空杯,进行分小组表演如何刷牙,进而了解到牙齿的作用和认识到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又如一张纸掉在地上,请几位同学做不同处理的表演:一位同学把纸扔到别人的桌子底下;一位同学从纸面上轻轻跨过,一位同学捡起纸张扔进了垃圾箱。而后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教学活动,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还不应局限于教室,应扩展到家庭社会和其他生活空间。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真正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三、开放的教学评价,碰撞中提升认识
  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注重的是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全面评价。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我们必须把评价放到日常生活中去,对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行为表现、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等发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关注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大成长的快乐。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多元性。我们在评价中努力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角度多样化利用生活中各种的评价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毫不吝啬地把赞赏给每一个孩子
  四、开放的学习空间,实践中探索真知
  传统的书本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仓库,却缺乏情感的体验。我们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和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心灵体验。我们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学生投入活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体验是维系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生品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兴趣,有利于培养合作和动手操作年能力,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索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
  五、开放的生活空間,运用内化好习惯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认识。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会遭受挫折,例如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残病的人让座。可是在现实社会中也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残病的人视而不见,这些让学生产生了困惑。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确的是非观念,并亲自去体验,感受人们的评价,从而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正确的道德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戏、活动、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与生活应紧系,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充分实现它的生活性。

gzslib202206132317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论文查重 检测系统 官方入口

万方查重职称版 万方查重大学生版 万方查重通用版 万方查重硕博版 万方网论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