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之下,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提升审美素养,使得小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你能获得提高。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于审美教学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带动小学生对于审美素质的提升。本文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构建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能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等。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有必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不断优化文体规范、意义阐释、路径优化、审美挖掘等操作策略,,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文学审美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准确把握相关概念,弄清文学审美教学的角色定位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以想象为脉络,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态度的一种艺术形式。文学审美有别于文学批评,是正向的品读和欣赏。文学审美是从属于意识领域的精神实践活动,是阅读者运用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创造等心理机能阐释和把握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的社会生活和表达的情感态度,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拓寬视野广度、实现自我改造的精神实践活动。文学审美教学包括教和学两种立场:一种从“以教导学、教服务于学”的角度出发。课程与教学专家王荣生教授强调,语文教师在文学审美教学中主要实施引发、带领、教练三种指导行为,要站在作品的背后、站在学生与作品的中间、站在学生的身边。另一种从“以学定教、学检验教”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生在文学审美过程中主要经历感觉性阅读、反思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三个阶段,分别指向语言表层的直接感知、情感意象的联结和创造、作品社会价值与教化作用的自我观照。
二、差异对待不同文体,找准文学审美教学的打开方式
语文教师遵循文体规律,增强文体意识,把握文体特征,采取高度匹配的个性化方法,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发生深度对话。概括地说,如果是小说作品就以小说的样式打开,如果是诗歌就以诗歌的样式打开,以便更加高效地开启学习之旅。具体来讲,散文的文体特征主要是“形散而神聚、散漫而有序”,诗歌的文体特征主要是“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节奏感强、情感饱满”,小说的文体特征主要是“主旨宏大、叙事深刻、情节曲折、人物丰满”,而戏剧的文体特征主要是“代言体、舞台性、冲突明显、情节紧凑”。
例如,在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一散文的审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调换顺序的审美办法,布置“可不可以将第1节和第2节、第3节和第4节相互对调,为什么”的思考题,并给予学生充足时间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和分析的语文学习实践。通过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敏锐感知4个小节之间不可以随意调换顺序,因为这一段落的结构安排遵循着“秋天从开始到结束”的节奏变化。随后,教师又乘势追问:“有哪些反映秋天的语句最能拨动你的心弦,请你在文中圈画出来。”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散文“形散而神聚、散漫而有序”的鲜明文体特征。
三、多样阐释文本意义,拓展文学审美教学的视域空间
多元阐释文本、准确理解文本,是开展文学审美教学的前提条件。文学作品是开放性的、具有多样阐释可能、可能生发多重意义的“话语场域”,其根本立场在于以“文学的姿态”阐释文学作品的文本内容。其阐释意义往往是创作者视域与阅读者视域融合作用的结果,而其中起决定性意义的是作者的“前理解”或“主体观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又被称作“阅读期待”或“阅读视野”。在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上,需要突出人文因子和精神价值,避免陷入工具至上的误区,但也要遵守“有规则的自由”,预防多元解读异变为漫无边际、不受约束的随意阐释。
例如,在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这一现代诗的审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注意把握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感受“五四浙江四杰”刘大白的诗人气质与创作风格;抓住“残阳、芦苇、倦鸟”等关键词句,配上轻音乐自主诵读,从中体悟倦鸟回巢这一画面中蕴含着明快喜乐的情感基调;透过“妆成红颜、驮着斜阳”等关键词句,赏析运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写景的特色表达,引导学生将生活体验和想象世界结合起来。通过审美式教学和创造性对话,带领学生一边诵读42字7行的短小诗歌,一边想象拓展之后的丰富画面,激活和拓宽学生的阐释视域,体会诗歌典型环境描写、人物情感抒发、思维跳跃发散的特点,引导学生用心领略诗歌的形式美、音律美、节奏美和寓意美。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时,应该增强小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让小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同时加深文学修养,以此来推动小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其菊. 活学巧记 化知为能——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实践探索[J]. 学苑教育,2022,(10):29-31.
[2]王化清.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J]. 学苑教育,2022,(10):92-93+96.
[3]张贤腾.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融合教学的实践探析[J]. 学苑教育,2022,(10):19-21.
gzslib2022080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