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受到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日常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理念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当前国家强调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积极迎合当前的教学现代化理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在课堂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理念。不仅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为学科,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语文成绩进步,还时时影响着其他学科的理解,更是建立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正是由于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政理念,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中心。因此首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地学习思政教学的理念,正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指导要求,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措施,形成核心素养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从而构建出高质量的小学语文融合性教学课堂。
一、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涵,融合思政教育思想
在学习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们必须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度挖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并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渗透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指导教学理念,并能够清晰规划出具体的教育策略。现阶段,我国强调教育改革,要求老师对语文课本教材的进一步研究,使语文教育内容与国家执政理念更有效地连接,并以此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之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思政理念。
例如,当教师在教授学生《月是故乡明》的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就需要深入挖掘课本教材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尝试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过往的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通过体会文中以物喻情的表现手法,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理念,对自身家乡产生真挚的情感。
二、运用多元语文教学模式,融入思政教育素材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应试考试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思政教育。在当前着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大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当前课本教学大纲、学生的真实学情以及整体思政教学的理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的改进,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素材,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兴趣,突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
例如,当教师在教授学生《猴王出世》的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白话文的认识,并提升学生对其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文言文的充分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扫除文字理解上的障碍。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以及对于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石猴的形象特点,了解时候到猴王的转变过程,体会到古代文言文作品阅读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西游记的教学视频等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还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融入当地农村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思政理念
当前小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贯彻思政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当地农村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本地区传统文化,形成对于思政理念的初步认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文明的悠久历史,进一步推动学生对民族与国家的自豪感。
例如,当教师在教授学生《祖父的园子》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农村当地的文化传统,以及学生的农村生活背景,有效地引入当地的文化传统,让学生利用自身的语言尝试讲述在农村生活的自由和乐趣,体会到农村带给自身童年的温暖和愛。通过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农村生活场景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进一步理解作者对家乡和祖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强化学生对于家人的情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是学校最应该关注的基础类课程,不但关系学生的语文成绩优劣,还关系学生对其他课程的理解能力,并对于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身为乡村学校的小学语文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性格特点,以及培育学生核心素质的教育目标,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思政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通过有效的情感熏陶,促进学生取得全面综合的发展,凸显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辉.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000(047):118.
[2]李维.浅析课题的“乡土情结”——《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作文素材的整合与教学的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3):2.
gzslib20220818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