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今人们说“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1]。1977年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1987 年又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扶贫先扶智,治贫必治愚”“把教育作为扶贫的重要抓手”。这些论述展现了教育在引领社会发展和扶贫减贫工作中的重要性。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扶贫,同时也要深切认知教育为何能够参与到扶贫事业中去。本文立足于教育角度分析,对精准教育扶贫的“三区”支教工作进行研究,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育扶贫;“三区”支教;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2020 年全国脱贫攻坚事业完美落实,教育扶贫项目不能中断、仍需继续。在“后教育扶贫”时代,從学理上回答教育扶贫何以可能,追问教育扶贫的内在价值,回答教育扶贫的实践逻辑,是进一步巩固教育扶贫成就、提升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基于精准教育扶贫的“三区”支教工作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教育扶贫何以能
自1994年以来,根据我国扶贫的多年经验,单一的经济投入和财政倾斜是不可能解决一个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恶劣以及生产条件差的地区的贫困问题,因此,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不少有关教育扶贫的政策。围绕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95.32%的县级单位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定,自 2016 年以来,69 个基本均衡申报县级单位在义务教育阶段投入345亿元,新补充教师3万人,,参与交流的校长和教师达到4.9万人次[9];“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规模保持在30万人左右。继续办好内地新疆、西藏中职班,累计招生近2万人”;2013年以来,我国财政投资112亿元补助乡村教师生活,覆盖中西部708个连片特困地区县,惠及130余万名乡村教师,最高人均补助标准达2 000元。特岗计划招聘教师28万人,为乡村学校输送了一大批新鲜血液。事实表明,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已经落实到各级教育中,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基于精准教育扶贫的“三区”支教工作路径
(一)夯实农村教育基础工程,保障贫困个体受教育权利
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管理和领导的核心,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并适时接受培训,在思想上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严以律己、民主管理;在行动上精力集中,能够进得了课堂,搞得了科研。其次,分析自身客观条件,主动寻找优势教育资源,取长补短,学习和创新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探索学校结对帮扶、城乡学校联合发展。最后,培育乡村教师情怀,在专业知识上不断拓宽广度和深度,在物质和情感上给予应有的关怀,善于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客观现实,还应保障随迁子女的教育权利。进城上学接受优质的教育,提升农村学生的个人基本素质,为其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目前由于城乡户籍的限制,主动进城和随迁子女在城市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应充分保障其享受城市义务教育的权利,还要关注进城求学家庭出现“因学致贫”的现象。
(二)加大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拓宽教育扶贫资金来源渠道
完善教育经费分配模式,对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给予特殊关照,构建落后区域教育经费投入倾斜发展机制。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人均教育经费少、区域间投入差异大等问题。促使教育财政负担上移,减轻地方教育经费压力,将教育资源更多地投向教育基础薄弱区域。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应该有爱心、有扶贫之心,教育扶贫不是政府的独角戏,“不单纯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协同发力”。提高社会力量对我国教育发展和减贫事业的关注与支持,吸纳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的闲置资本,探索建立持久有效的教育扶贫新机制,促使教育扶贫资金来源趋向多元化。设立从小学到大学不同层次的教育扶贫基金,尤其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金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吸纳社会赞助资金,设立专门的基金管理部门,以达到科学管理、有序运作、公平发放、有效监督、及时控制、动态调整的目标。
(三)营造“来得了”“干得好”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学历水平
要想吸引和留住教师扎根奉献贫困农村,把教师团队建设成为教育扶贫的“顶梁柱”,就必须尽力满足教师自身的合理需求,不能只是简单的增加薪资,应多路径、可操作、讲兑现,努力为教师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职称晋升、荣誉制度等问题,既要事业留人,更要情感留人。利用舆论宣传和自媒体力量,及时传播乡村教育正能量,宣传、表扬、嘉奖坚守在贫困地区的教师,让更多人了解他们从事工作的伟大、奉献的光荣。在专业水平提升方面,营造一种终身学习、深度学习的理念,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实施好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地区的“教师专项计划”“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项目等,为长期在贫困地区任教的教师拓展教育理论视野和思想境界。
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是改进各阶段教师综合素质最重要、最有效的路径。一是在教师招聘方面明确学历要求,真正选拔有能力强、素质高、专业水平高的教师。二是针对在职教师,鼓励年轻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积极创造条件让在职教师有时间学习,有机会进修。三是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吸引高学历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结论:总而言之,扶贫先扶志,这里的“志”就是志向、志气、意志,是贫困地区人民相信自己可以摆脱贫困的内在精神力量。物质上的帮扶仅能缓解一时之需,只有真正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从主观精神上树立起脱贫志向才是一劳永逸的良策。“后扶贫时代”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最大的难题就是贫困人员群体性的“失志”,即思想落后、愚昧无知、胸无大志、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大有作为,因此,扶贫者之志成为乡村教师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戴妍.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理论证成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经济,2021,37(05):3-10+31.
[2]李娅蕾,郑世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教育扶贫历程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10):83-87.DOI:10.15948/j.cnki.37-1500/s.2021.10.014.
[3]魏晓琳.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档案管理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