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学生学习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目标,着重强调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教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完善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同时,教师需要创新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引导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中启发学习思维,提升个人的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整合所学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综合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能力。基于此,文章主要研究了如何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意图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8-0120-06
作者简介:王赛金(1977~),女,汉族,福建南平人,福建省南平市第三中學,,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目标。在此背景下,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成为新常态。为了培养学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教师需要进一步把握和落实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步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能够向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努力。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含了其对国家政治的认同、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一定良好法制观念的形成、良好人格的健全以及一定的责任意识,教师需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之中转化和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
(一)聚焦核心素养,精准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学生学习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目标,着重强调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教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学生发展需要,凝练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主要变化。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具体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形式和培养意义,体现了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正确人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这五个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也各有侧重、各有指向,形成了统一和谐的整体。教师需要充分研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并且遵循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成长中的我”为教学原点,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扩大生活和交往范围,将其作为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从而根据“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让学生在自我认识、自主学习之中,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领悟这些教育主题,从而侧面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计整体性。
(二)更新课程内容,清晰课程框架
国家课程方案是课程改革的总纲、课程育人的蓝图,其强调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下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需要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练习、落实因材施教。只有准确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与课标修订的内容,才能明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才能在实践中具体落实。教师需要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具体、详尽的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立足学生实际,注重知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典型、适切,发挥了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发展的育人价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理解是落实的基础,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才能将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准确落实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为了落实促进理解,需要教师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转变初中道德与法治育人方式。
(三)新增质量标准,树立学业质量观
“教师要把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力求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可知,教师要做到“讲道理”“重启发”“把方向”,还应当把学科理论观点、道理等讲清楚讲透彻,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性,遵循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这也带给了教师诸多启发。如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大胆整合教材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强调知行合一,以真实情境把握与生活间的关联。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注重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学不仅是开拓学生思维的过程,更是开拓教师思维的过程,其取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师需要创设新颖的情境、组织新颖的学生活动,将理性认识归还于学生本身,真实帮助学生获得实际发展。新课标也在第五部分专门论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业质量,着重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思想,而在目前的教学背景下,学业质量标准承担着减负提质的功能,教师需要推进掌握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而形成较为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学业质量标准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目标和课程内容较为相似,其需要采取分学段描述的方式,强调教师需要形成清晰的水平梯度,借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呈现学生学习成效,从而较为清晰且直观地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这也能够让教师转变初中道德与法治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
二、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形式主义严重
首先,教师没有转变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只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作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讲授而已,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学情的研究,而没有充分帮助学生经历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难以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经验体验理解,并有效掌握相关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情感、学习水平和行为习惯难以和谐相处。其次,也有部分教师忽略了个人备课环节的准备,大多是照搬网上的教学案例或者是他人的教学步骤,从而难以做到心中有数,无法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教材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在教材编排体系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因此对学生学习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切入点难以抓住,使得教材只能够机械化的出现,无法将教材用好、用活、用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