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德文化中礼貌交际用法
更新时间:2017-02-12 所属栏目:论文范文
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愈来愈广泛,随之而来的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也与日俱增。面对陌生的国家和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往往会成为我们与之交往的绊脚石,所以,了解交往目的国的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德语中礼貌交际用法入手,从中德两国人民对待礼貌这一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的不同表现形式,阐释跨文化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关键词: 礼貌交际 跨文化交际 中德文化
礼貌与人们的语言行为交际息息相关,是人们进行交际时要达到良好效果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各个国家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尽相同。这一方面与不同语言习惯有关,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与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间的不对等性有关,所以,在这两个方面,掌握跨文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西方礼貌交际区别的原因
所谓文化,就是个人或群体主要价值取向及受此价值取向影响的行为取向体系;它决定人们的感知、思维、评价和行动①。从这个意义而言,这种价值取向就是由文化载体通过其文化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②。礼貌就是其中的一种文化行为方式。礼貌是各种文化中的普遍现象,,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工具和手段。各种文化系统中有了礼貌的交流,才使交际更顺畅。虽然如此,各种文化中礼貌的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这与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理念息息相关。而且在跨文化的接触中,不同文化核心标准和文化取向体系内涵存在着“文化不对称”③。也就是说,虽然在各国文化中涉及同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理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程度是不相等的。
对于礼貌这一具体内容而言,虽然中西方的文化中都将它作为人际交往中减少误解和矛盾的必要交际原则,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们会用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去衡量别国的礼貌行为,这样,不同文化的人就会出现程度不相等的期待。在强调等级观念、群体意识、秩序意识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中,人们格外重视彼此关系,喜欢中庸的处事准则,在相处中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还会顾及对方的感受。有时甚至在自己利益稍受损害时,为了顾及“面子”,避免冲突和矛盾,往往选择忍让来体现出对他人的礼貌。另外,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同等级秩序,习惯从等级观出发去调节人际关系,比如:中国人特别注意尊重长辈、维护领导,等级观念在中国被看作是维护礼貌、保障社会和睦的重要保障。与之相反,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中更注重平等取向、法制意识、个人主义,所以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同时人们更加强调原则性和诚信性。恪守承诺是人际交往中建立信赖的前提,也是体现礼貌的方式。如果在西方为了顾及对方的利益而言而无信,就会被看作是不可靠、不礼貌的表现。所以说中西方对待礼貌交际的不同之处根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二、中西方表达礼貌的语言方式
除了文化不对等性这一深层次的原因,造成人们在礼貌表达中误解的原因还在于对对方文化的礼貌表达知识掌握不足。所以,全面准确地传授对方文化的礼貌表达方式,是语言学习者进行正确礼貌交际的基础。这里以德语的礼貌表达方式为例。
1.德语中表达礼貌的语言方式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礼貌的言语表达方式,有直接的、有委婉的,德语也不例外。
(1)直接表达方式。在德语中,礼貌可以用直接的方式表达,但在表达过程中会加入一些“调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bitte”(请)就是其中最常见的,它常常与祈使句连在一起使用,例如:Bitte setzen Sie sich!(请坐)。但是即使加了“bitte”的祈使句听上去也比较生硬、粗暴,显得不怎么礼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选择一种更礼貌的间接的表达方式。
(2)间接表达方式。所谓间接表达方式,是指“一种语言上偏离事实言内行为的适当的表达方式”④。例如:当有人说“门在那里”,字面上看好像是在讲门的位置,但是在特殊的语境下,这种表达可以理解成要求对方离开。所以,在间接表达中,说话者不会直接用到动词“请,要求,建议,命令,警告,提醒,答应”,而是用其他的语言形式来代替。例如:“K?觟nnten Sie mir helfen?(您能帮我一下吗?)/Ich w?覿re Ihnen sehr dankbar,wenn Sie mir helfen k?觟nnten.(如果您能帮我,我将感激不尽。)”这里涉及请求这一内容,没有出现一个“请”字,第一句话中用了一个问句,第二句话中用了一个陈述句,但两句话都很好地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出于礼貌,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会尽可能地避免用直接请求的句子,而用问句或带虚拟的陈述句来表达。又如:人们在用餐时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K?觟nnten Sie mir das Salz mal reichen?(您能把盐递给我一下吗?)”,一定不是期待对方的答案,而是以一种礼貌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请求。在德语中,间接礼貌的表达方式常用情态动词、虚拟式、条件句等。
2.中国学习者常见的表达错误
在和德国人接触时,即使我们在语法和内容都正确的情况下,仍有可能交流不顺畅,达不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是根本。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中国文化中以谦逊为美德,对待赞誉的态度倾向于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同时要使用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的方式来对待他人的恭维。而在德国文化乃至西方文化中却没有这种习惯,他们对待赞扬的态度一般都会是由衷地表示感谢。例如:一位中国学生穿了一件新衣服,德国老师见了说:“Ihr Kleid ist aber sch?觟n!(裙子可真漂亮!)”可这位同学却说:“Nein,nein.Das ist ein ordin?覿res Kleid.(不,不,这是条很普通的裙子。)”中国人请德国人吃饭,做了一桌菜,但是却说:“Heute gibt es nicht viel zu essen.(今天没有菜啊)”或者说:“Es ist nicht gut gekocht.(菜做得不好。)这种谦虚的说法符合中国的文化特点,但对于德国人是难以接受的,在他们看来这种行为反而显得虚伪做作。
提示:
本文标题为:浅谈中德文化中礼貌交际用法
当前网址为:http://www.tougao.net/lunwen/3733.html
本文相关论文
更多>>- 2017-05-23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的运用及其研究
- 2017-05-27自主学习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015-06-03谈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使用
- 2015-10-16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研究
- 2016-02-29如何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 2016-04-07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分析
- 2016-04-2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探析
- 2016-07-31解析中职化学教育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2016-10-20“80后”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浅析
- 2016-11-01网络消极效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热点排行榜
- 12015-03-17《现代职业教育》
- 22015-03-17《新课程学习》
- 32015-03-16《中学课程资源》
- 42015-03-16《华夏教师》
- 52015-03-16《基础教育研究》
- 62015-03-16《中学课程辅导》
- 72015-03-16《数理化解题研究》
- 82015-03-16《新课程导学》
- 92014-06-02《北华大学学报》
- 102014-06-02《华章》
- 12019-12-1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解决方法分析
- 22019-12-14浅析“兴发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 32019-12-14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 42019-12-14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初探
- 52019-12-14留有余地绽放精彩
- 62019-12-13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分析
- 72019-12-1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
- 82019-12-13情景教学与弹性课堂组织模式的思考与实践探究
- 92019-12-1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困生转化探究
- 102019-12-1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能力
- 12015-03-17《现代职业教育》
- 22015-03-16《中学课程资源》
- 32015-03-16《华夏教师》
- 42015-03-16《基础教育研究》
- 52015-03-16《中学课程辅导》
- 62015-03-16《数理化解题研究》
- 72015-03-16《新课程导学》
- 82015-03-16《新课程研究》
- 92013-06-18《中小学电教》
- 102013-06-18《新课程》
- 12015-06-29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多重角色
- 22015-06-29构建和谐集体,创建良好班风
- 32015-06-28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 42015-06-28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应对措施的探析
- 52015-06-28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探讨
- 62015-06-08过程图像辅助解题的实例研究
- 72015-06-03探索和创设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
- 82015-06-02实施创新教育的“五要”
- 92015-05-30学生学习中疲惫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 102015-05-30低年级学生绘本阅读实施策略的论文写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