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研究述评
更新时间:2020-10-30 所属栏目:论文范文
摘 要: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一经正式提出到被写入党的章程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宗旨与行事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期间,为人民服务思想有着不一样的时代内涵,但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一直是党的,,人民的和整个社会都不可动摇且必须坚持与信仰的理念。学术界关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研究主要围绕其来源、形成、内涵及当代价值四个层面,但也存在一些研究不足。
关键词: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自毛泽东在1944年张思德追悼会上一经提出到中共七大被写入党章至今其内容一直在不断的丰富,国内学术界对此思想的关注点在持续增多,其内涵在不同的时代与背景下也得到了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它当成一种理想信念,对党的建设与社会道德养成有重要作用。
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来源研究
学术界大都认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主要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孕育,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指导理论,在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中产生。首先,毛泽东作为一位生于华夏长于华夏的华夏人,中国传统文化对他思想的潜移默化自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大多学者就以这一合乎情理的理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孕育种子。路向峰、高宏利指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是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即“为公”思想并摆列了历代“为公”思想的精髓[1]。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汉朝贾谊的“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以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3]。还有李殿仁[4]、戴立兴[5]、王磊波、万建军[6]等等的文章一一将中国历代思想家的“天下为公”“民本”思想视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渊源。然而也有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思想中追寻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蛛丝马迹,如王学兵、王原平[7]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动机,“舍得”思想是“为人民服务”的行为智慧,“无为”思想给“为人民服务”的行为选择提供了一种方式。罗文东分别从早期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三个时期来强调了群众史观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人民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8]。最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并不是产生于纯粹性的理论之中。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成果。离开了中国的具体实际,离开了中国革命的实践基地,为人民服务就只会是一纸空文,更或难以有如此经典的表达。如胡为雄明确提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经历及其后来领导的民主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人民服务宗旨能够形成的基础[9]。
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研究
经查阅文献,关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萌芽、酝酿、提出与形成的时间上划分虽然有所相似但也存在差异。首先有学者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4年视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酝酿期。如王威明确提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4年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演讲出世,是“为人民服务”的萌芽阶段[10]。而有学者将土地革命时期即1927年至1937年视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酝酿期。如张晓波提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的酝酿、萌芽期[11]。而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1921年至1935年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准备期。如刘仁学、范军和张森林主编的《宗旨·核心·追求—为人民服务理论与实践新探》一书中就将此阶段划分为准备期。甚至有学者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酝酿萌芽追溯到毛泽东青年时代。如吴为雄举出了大量青年时毛泽东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事例并提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早在青年时代和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已初步形成的观点[9]。
正是酝酿期的划分各不相同,因此对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和正式形成时间也各不相同。有人以时间段来定义这一思想的正式形成也有人以一特殊性标志来定义这一思想的正式形成。如张晓波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的提出、形成时期[11]。刘仁学等著写的《宗旨·核心·追求—为人民服务理论与实践新探》一书则提出1936年到1944年9月这个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概念,这标志着为人民服务理论初步形成。以特殊性标志来定义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正式形成的主要是1944年的《为人民服务》演讲的出世、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和中共七大将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这里就不一一例出。
三、关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涵研究
首先,关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学者们大都是从为人民服务的一般主体即中国共产党或为人民服务的一般客体即人民的角度来阐释为人民服务这一概念。他们首先都会论及到一个概念即“人民”,强调“人民”的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内涵。再指出为人民服务中的服务的对象是“大多数人”。然后学者要么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出发注重作为党的宗旨的为人民服务对中国共产党的必要性和意义,要么侧重突出为人民服务中人民的伟大力量和重要地位。
其次,还有一部分学者则指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涵有政治理念和伦理道德两个层面。指明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为人民服务是政治宗旨,而放入整个社会来说则是道德伦理层面的。如路向峰在阐释了作为政治宗旨的为人民服务对中国共产党来说的必要性及意义和作为全面道德价值的为人民服务对整个社会和谐与道德建设的价值及意义[12]。诸凤娟在深刻地阐释了为人民服务在政治伦理与道德规范两个层面上的科学内涵[13]。姜忠在不仅提出了为人民服务具有这两个层面的含义,而且分析了这两个层面的区别于联系[14]。最后,還要一部分学者从不同的思想维度去分析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如王成从哲学的维度阐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哲学意蕴。他分析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论”以及“人民主体论”在近代中国的科学实践,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与马克思“人民主体论”的高度契合[15]。贺全进从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和权利主体等三个维度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三个问题[16]。赵士发从世界历史的维度分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如何在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中产生的,并指出“共产主义是一个实践运动过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样是一个历史实践过程”的观点[17]。陆晓云提出时代变化决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她从人民是政治主体与人民是形式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人民作为形式主体的失败并强调了人民作为政治主体的条件有:思想多元化、阶级阶层的利益冲突以及相互妥协求利益最大公约数、国家发展以民为本。以此阐释了时代背景变化下的为人民服务的内涵[18]。
提示:
本文标题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研究述评
当前网址为:http://www.tougao.net/lunwen/9122.html
本文相关论文
- 谈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使用
- 高中历史教学水平提升创新思考
- 自主学习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的运用及其研究
- 浅谈议题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 任务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研究
- 如何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分析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探析
- 解析中职化学教育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80后”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浅析
- 网络消极效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 浅析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多维信息融合的高校教学评价
最近更新
- 让农村学生在化学家庭小实验中成长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
- 浅谈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及沟通艺术
- 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初中科学课堂的策略研讨
-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趣味教学
- 高中物理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方式
-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
-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 探究信息技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 软件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思政的探索
- 辽代覆面葬俗研究
- On the value of modern ceramic art creation
- 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自我发展的促进性研究调查与
-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邪教教徒教育转化的心理学对策及建议